贝博bb提现失败
新闻资讯
贝博bb提现失败:管理投喂是行不通的唯一的办法是禁止投喂! 发布时间:2025-11-20 00:24:08  来源:贝博bb提现失败
BB贝博平台官网:

  研究者花了17年追踪斯里兰卡乌达瓦拉维国家公园(UNP)和印度尼尔吉里生物圈保护区(NBR)的野生亚洲象,结果发现,游客的投喂行为,正在系统性地将这些聪明独立的巨兽,变成依赖人类、具有攻击性的“

  这项研究也向政府和旅游业发出了一个明确警告:试图“管理”投喂是行不通的,唯一的办法是严格禁止,没有例外。

  对于大象这样聪明的动物,一次成功的“奖赏”(得到食物),就可能形成难以磨灭的记忆。

  在斯里兰卡的乌达瓦拉维国家公园(UNP),研究人员观察到至少66头雄性大象在公园边界的电围栏处向人类乞讨食物。这一个数字占到了当地被识别雄性大象总数的9%~15%——这在生态学上是一个非常高的比例,表明该行为已成为一个显著的种群现象,而非孤立事件。

  更可怕的是,这种行为非常持久。有14头大象在超过11年的时间里,被持续观察到有乞食行为。这已经不是临时的觅食策略,而是它们根深蒂固的生活方式。

  研究发现,在围栏处出现的倾向与个体被观察到的总天数之间有显著正相关。至少有三头大象和一个人在围栏附近死亡。一只未成年雄性大象在冲破并穿过道路后被一辆公共汽车撞死。另一只未成年雄性在破坏围栏觅食甘蔗后被非法射杀。第三只雄性大象在掉入附近村庄的水井后死亡。2021年,一名成年男子在靠近另一处围栏时被一头大象杀死。

  在印度的尼尔吉里生物圈保护区(NBR),2007-2022年间观察到11头被游客食物驯化的雄性大象,其中:

  在斯里兰卡,至少有三头大象的死亡与围栏区域的活动直接相关(一头被公交车撞死,一头因闯入农田被非法射杀,一头掉入村庄的水井)。在印度,11头被投喂的大象中,有4头死于非正常的人为原因,死亡率高达36%。

  围栏通常紧挨着公路和村庄。大象为了乞讨,长时间在这一些地方徘徊。一头年轻的公象在冲破围栏穿越马路时,被一辆飞驰的公交车撞死。

  习惯了从人类手中获取食物后,大象会觉得人类=食物来源,从而不再害怕人类,会主动接近人类,甚至拦截车辆索要“过路费”(这种行为在泰国等地被称为“大象收税”)。

  当大象得不到满足时,攻击性就会显现。2021年,在乌达瓦拉维,就有一名男子被大象杀死在围栏附近。

  当乞讨不到时,它们就会开始尝试闯入农田。一头年轻公象因此被愤怒的农民射杀。

  一头大象在村庄附近游荡时,不幸掉进了一口深井里淹死。如果它一直待在森林深处,根本不会遇到这一种人造陷阱。

  科学家们还在围栏附近的大象粪便中发现了塑料袋,因为有些游客直接把还包着塑料袋的芒果喂给了大象。

  兰波是一头成年雄象,曾是当地的动物明星。早在公园架起电围栏之前,它就是最早学会向人类讨食的“开山鼻祖”之一。它很聪明,知道怎么摆出可怜的姿势,用鼻子温柔地接过食物。游客们觉得它温顺又可爱。

  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,兰波的生活就是白天在围栏边乞讨,晚上回公园里休息。它甚至在雄象的“狂暴发情期”(Musth)也常常留在围栏行乞。

  所谓“狂暴发情期”,是成年雄象周期性进入的一种生理状态,期间它们体内激素水平急剧升高,变得极具攻击性,唯一的本能就是大范围游走、击败竞争者并寻找雌配。

  转折点在2020年到来了。由于新冠疫情和经济危机,斯里兰卡的游客数量锐减。突然之间,兰波没有了游客的投喂。

  兰波开始在夜间冲撞并破坏曾经困住它的电围栏,闯入附近的甘蔗地大吃大喝。它的行为从“乞讨”升级为了“抢劫”。它甚至闯入过一个水库的发电站,虽然那里并没有食物。这表明它的行为已经变得混乱和不可预测。

  最终,这头曾经的明星大象,因为其日渐增长的危险性,多次被提议捕捉或转移。虽然在民众的反对下得以幸免,但它也曾两次被愤怒的村民所伤。

  2023年4月后,科学家们再也没见过它,他们推测,这头传奇而又悲剧的大象,很可能已经不在了。

  另外一头大象“利瓦尔多”(Rivaldo)则幸运地得到了康复计划的支持。

  2013年,它的象鼻末端被人为设置的爆炸物(可能是为了驱赶或偷猎)炸掉了约30厘米。

  然而,正因为它之前被游客喂习惯了,对人类有一定信任。这使得兽医团队创造了一个奇迹:他们用甘蔗和水果分散它的注意力,在它完全清醒的状态下,近距离为它清理和治疗伤口。这在野生大象的救助中极为罕见。

  利瓦尔多继续在老地方接受投喂,成了当地的“残疾明星大象”。有居民认为它“残疾”无法在野外生存,发起运动要求将它圈养。于是,2021年5月,利瓦尔多被捕,关进了狭小围栏里接受训练。科学家认为,这是对一头能够独立生活的野生动物的非法监禁。他们将此事诉诸法庭。最终,法院做出了判决,释放“利瓦尔多”。

  利瓦尔多在喂食时接受专业的治疗(a);2021年,利瓦尔多在护林员的近距离监视下(b);2024年,利瓦尔多不再戴着项圈,正在森林里觅食|SigurNature Trust

  2021年8月,被释放的利瓦尔多第一时间就跑回了它被投喂的老地方。但这次,护林员们介入了。他们不再让游客靠近,并用温和的方式将它驱离。

  同时,一个详细的康复计划开始实施。奇迹发生了。在没有了人类食物来源后,利瓦尔多开始重新完全依靠自己觅食。 如今,它看起来比以前更健康,很少再进入村庄。护林员们仍然像保镖一样远远地跟着它,确保它不再被人打扰。

  既然完全禁止这么难,那能不能搞一个“有管理的投喂”呢?比如,设立专门的投喂点,规定只能喂健康的食物,由专业技术人员管理,这样既能满足游客,又能保证安全,岂不两全其美?

  科学家们用一个被称为“野生动物旅游可持续性黄金五问”的评估工具,对这个想法进行了评估。

  谁来喂?不是少数几个专业技术人员,而是成千上万、背景各异、语言不通的游客。你不可能给每个游客都配一个监督员。怎么保证他们不喂塑料袋?怎么保证他们不因为大象没“配合”而扔石头?

  这种“全民参与”的活动,从本质上就是失控的。它激励的是游客的冒险行为和动物的依赖行为,根本没办法有效管理。

  投喂带来的经济收益,主要流向了少数旅游经营者和路边小贩的口袋。但它带来的成本,是全社会在承担。

  一项研究发现,在乌达瓦拉维,大象旅游带来的收益只有三分之一留在了当地社区。而那些不住在公路边,无法从游客身上直接赚钱的村民,则只承担了风险,却得不到任何好处。

  这项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一些大象陷入危险,甚至死亡。更严重的是,大象们通过“社会学习”传播了有害行为,污染了整个种群的“文化”。

  大象和人类一样,拥有“文化”。它们不是生来就什么都会,很多生存技能,比如去哪里找水、什么季节吃什么植物、如何躲避危险,都是通过向族群里经验比较丰富的长辈学习得来的。这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智慧。这种动物间的“有样学样”,在科学上被称为“社会性传播”。

  “文化”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,也存在于许多高智商动物群体中。保护一个物种,不仅是保护它的基因,更是保护它独特的、赖以生存的“文化”。而投喂,正在从根基上摧毁和污染这种文化。

  游客们短暂的“积极体验”,是以当地社区长期的负面影响和物种整体的生存风险为代价的。在当地居民因为不堪其扰而发起运动要求挖沟渠、捕捉大象时,“人象和谐”就已经没办法实现了。

  垃圾食品的危害: 人类给的食物(水果、甘蔗、面包)糖分极高,就像让一个天天吃粗粮的健身达人改吃薯片和可乐。这会导致它们营养不良、患上代谢疾病(比如,有研究发现被游客投喂的海鬣蜥更容易得高血糖)。

  生活习性紊乱: 野生大象的食谱极其复杂,包含数百种不同的植物,它们要消耗大量时间在广阔的区域里觅食。这是一种复杂的、与季节变化紧密相关的行为。乞食完全破坏了它们自然的生活节律。

  疾病传播风险: 人类与大象的近距离接触,增加了疾病(如结核病)相互传播的风险。这在过去十几年里一直被视为一个潜在的致命威胁。

  大象是“ECO工程师”。它们通过采食、迁徙和排泄,塑造着森林的结构。它们吃掉一些植物,为另一些植物创造生长空间;它们长途跋涉,把植物的种子带到远方,是高效的播种者。

  如果一个区域的大象都跑到围栏边“上班”了,那么森林里谁来做这些重要的工作呢?树木的生长、种子的传播都会受一定的影响。虽然具体影响多大还要进一步研究,但能确定的是,ECO会受到影响。

  管理者应当对喂食者实施现场罚款,对鼓励喂食的旅游经营者采取一定的措施,与当地利益相关者合作教育游客,通过栖息地管理和恢复解决栖息地退化问题。

  成为一个“不投喂”的旅行者:无论动物看起来多么可爱、多么可怜,都请管住手,不投喂。

  用你的消费投票: 选择那些明确承诺“不投喂、不打扰”野生动物的、负责任的旅游公司。让市场知道,专业比噱头更受欢迎。

  保持敬畏,远远欣赏: 真正的美,在于距离。用望远镜去观察一头在远处从容觅食的大象,感受它的自由与力量,远比用一根香蕉换来它卑微的乞讨,要震撼得多。

  对野生动物的爱,必须建立在科学认知的基础上。让它们远离人类,就是对它们最大的保护。

首页

产品

联系